2013年10月13日星期日

钻研病菌抗体“极品” 水果种植大突破

研究团队从一开始就严格规定,只摘取结果率高、无病菌感染、无虫害、果实甜度高的果树,作为取材之用的母树。                                                                                                                  马来西亚的木瓜,在水果界原来“赫赫有名”,是国际市场中的一道名牌。用生物科技研究组织培苗繁殖技术,精益求精,让木瓜品质和产量更上一层楼,拓展市场,保持国际竞争力。
目前,这批“Made in Malaysia”的生物科技研究团队,已将组织培苗技术,延伸到钻研具有病菌抗体的“极品”。
倘若成功,不但是马来西亚水果种植业的大突破,也将带动水果经济的成长。
国内首个木瓜培苗科研单位
早在1950年代,美国就已将组织培苗技术用在芹菜种植,取代传统种植的种子繁殖法。
后来,荷兰将这项技术延伸胡姬种植。在中国,番茄、辣椒、马铃薯、生菜、人参和果品生产中,也都已广泛运用组织培苗技术。
我国农业领域究竟何时引进这项技术,至今未有确实的求证。根据生物科技研究员李心怡所知,最初同样用于胡姬种植,后来延伸到农业领域时,主要用于香蕉种植,另外就是黄梨,不过仅占极少数。
雪隆果农公会主席锺旺添3年前获得森美兰州农业部的合作,在当地的农业种植研究中心,特别设立组织培苗实验室“Exotic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且聘请本地生物科技研究员,成为国内首个以木瓜作为培苗科研实验的单位。
“为什么是木瓜?不是当前最红、经济价值最高的榴梿?”
木瓜品质属“上等级别”
锺旺添告知,民众一般只知榴梿、山竹、芒果等季节性水果,其实木瓜也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外销水果之一,而且品质在国际市场上属于“上等级别”。
然而,当全球市场可以选择的木瓜品种和供应方日益增加,我国的水果种植岂能在原地踏步不求精进?
于是,他在5年前就开始投资生物科技,在大学主修生物科技的李心怡就在这个时候加入团队,开始组织培苗的研究计划。农业部在两年后获知这项计划,同意合作并提供物质资源和人力,并且通过这项计划,培训更多的研究员。
传统种植方式较耗时
从小以为,木瓜就像其他普通的家常水果,一把种子洒地,就会“土生土长,天生天养”。
然而,供应外销的木瓜,一点也不简单。
比起其他的水果,木瓜的传统种植方式较为复杂和耗时,单单辨识果苗的“性别”就要等上三几个月。
木瓜有单性及双性之分,单性为雌性和雄性,双性则是混合体,我国的木瓜种植业绝大部分都是双性果。一直以来,果农只能将不同性别的种子,种植在一处,待3、4个之后长成幼苗,才从叶子特征辨别其性别,选出所要种植的果种。
直接从母树采样
然而,培苗种植却是直接从母树采样,免过这项“辨性程序”,而且是取用最好的部位,然后像复制一样,大量培育,短期内就可大量增殖。
生长期方面,经组织培苗繁殖的种苗,大约6至8个月就可移植,下地之后的6、7个月就可收果,比起传统种子繁殖,需9至10个月才能收果,提前约3个月。
由此,果农可以掌控种植物的收成和运作,整体而言,可省下许多人力、功夫、时间与成本。
黄梨培苗试验不及格
经过无数的挫折与失败,研究团队终于两年前,成功将组织培苗技术用于木瓜繁殖,至今已培育逾十万株果苗,并且投入生产,供应给柔佛、彭亨、怡保、吉打和芙蓉等地的种植业者。
据知,除了木瓜,研究团队曾经尝试黄梨培苗试验,但感染变异的几率高达10%,完全“不及格”,于是暂时搁置有关研究,主力依然集中在木瓜培苗,并且已进展到最新试验———培育具有抗菌能力的木瓜种苗。
如果研究成功,不只是木瓜种植业的一大突破,也是马来西亚水果种植业的一大突破,甚至可延伸到其他的农业种植。
无意中瞄到培苗室的一角,躲着几株“不修边幅”的火龙果。一问,原来那是数年前白斑病浩劫之后,仅存活下来的红皮红肉品种“皮达雅”(pitaya),李心怡后来“职业病发作”,就取其组织,研究是否含有可对抗白斑病毒的特殊抗体。
没改变品种基因
李心怡强调,组织培苗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虽是人工增殖,但胚苗依然是取自原生的木瓜,完全没有涉及基因混合或改变品种性质。
“就像母体与胎儿的关系一样,组织培苗将遗传母体的一切特性。若是母树含有病毒,所取的芽苗组织也将会是病毒种苗,反之亦然。”
研究团队从一开始就严格规定,只摘取结果率高、无病菌感染、无虫害、果实甜度高的果树,作为取材之用的母树。
经组织培苗生长的新种苗,其生长过程和所含养分,和原生木瓜并无差异。
组织培苗的优点
-直接辨识果子性别
-没有虫害,避免病毒感染,降低传染病毒几率
-缩短生长期和收成期
-产量增加及稳定
-降低整体成本和亏损(例:病毒感染而大量死亡)
后记
一度趋弱的农业,将在21世纪翻身,因组织培苗而重新回到“大产业”的重要位子。目前,科学家已将组织培苗技术,延伸到“人工种子”的试验,即以胚状体为材料,经人工薄膜包装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萌芽生长。
萌芽率明显提升
据知,美国科学家已用芹菜、苜蓿、花椰菜的胚体状包装成人工种子,证实萌芽率确实明显提升,中国则研制水稻种子,增加稻米产量,以便喂饱更多人。
科学家耳提面命“粮食危机”,全球粮价也一再高涨,转基因技术引起的反弹愈加强烈,在人口剧增、资源不均、农地锐减等严峻的环境考验之下,组织培苗技术被赋予厚望。
农业科学家皆乐观看待组织培苗技术的未来,无论在遗传育种、作物改良和改革作物栽种,皆有令人鼓舞的成效和反应。
独特的生产方法,人工无菌操作和温度稳定环境大规模培育及生产,使其具有食物资源的保质、保纯和不再依赖自然季节等先决优势,有望为农产品工业带来新气象,成为21世纪的大产业。、无病菌感染、无虫害、果实甜度高的果树,作为取材之用的母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