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5日星期三

施肥的16种误区

施肥的16种误区 (2015~06~26) ~~~~~~~~~~~ . 现在一般农民们的员工因为缺少培训,施肥都会存在较多误区,容易出现施肥不当的现象,造成施肥后肥效差、见效慢,甚至造成植株死亡。因此,在施肥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误区一:施肥时赿靠近植株茎部,肥料赿易被吸收   这是在农村中存在较多的现象,这种施肥方法存在较大的危害。因为植物吸收营养成分的部分是在根毛区,植物茎及根(根毛区除外)吸收营养成分很少或不吸收,施肥时赿靠近植株茎部(幼苗期除外),肥料离植株营养吸收部位赿远,因此赿不容易被吸收,如果施肥过多,浓度过大,则容易出现“烧苗”现象的发生。因此,施肥时应根据植株的地上部生长情况及地下部根系生长情况确定施肥位置,确保施肥效果。   误区二:农作物出现缺肥现象后,再施肥   肥料施入后,在水田需要3-5天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在旱地一般需要5-7天后才能被吸收利用,因此农作物出现缺肥现象后再施肥,则会造成作物缺肥时间加长,造成减产,所以,施肥工作应根据农作物需肥特性进行,水田提前5-7天施肥,旱地提前8-10天施肥。同时,农作物的养分吸收也与光、温、水、施肥方法(如干施、淋施、根外追肥等)有关。光照强、温度高、水分足则加快作物养分的吸收,相反,则吸收放缓,根外追肥因养分直接被叶片吸收,所以见效快,可迟施,但浓度要低,以防损伤叶片,淋施可使肥料直接渗入植株根部,见效较快,也可适当迟施,干施肥效慢,应早施。   误区三:只要农作物营养生长好,就能获得高产   农作物的生长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二个阶段(叶菜类、肉茎类作物除外)。生长前期施足氮肥,能促进营养生长,但如果在生殖生长期偏施氮肥,则会造成作物贪青,影响生殖生长,阻碍营养物质的转化,反而使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因此应根据作物生长情况进行施肥,前期以氮肥为主,促营养生长,中后期以氮、磷、钾配合施用,以促进生殖生长,提高产量。   误区四:只要施足肥料,就能获得高产   各种作物全生育期以及不同生育时期所需养分种类及数量均有所不同。如果施肥时不根据作物的需肥特性进行施肥,一是使作物出现缺素症、抗逆性以及抗病性下降,造成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二是使部分作物需要量少或基本不吸收的养分残留或流失,造成肥料浪费。因此,应根据植株的生长特性决定施肥的种类和数量,充分发挥肥效。   误区五:只要施入肥料,就会有肥效   施肥的肥效与土壤特性、作物养分吸收特点、肥料养分释放特性以及水、气、热等诸多条件有关,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则极易造成养分流失、缺肥等现象的发生。沙质土肥效快,但流失也快,因此,应根据少施、多次施的原则进行,粘壤土肥效慢,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钾肥易溶性好,但流失也快,因此,应根据作物的需钾特性及时施肥,有机肥、磷肥肥效慢,流失也少,应早施,碳铵挥发性强,可与有机肥或磷肥堆沤1-2天后施肥,可减少养分的散失。   误区六:只注重施肥数量,不注重养分含量   现在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复合肥,因单位价格较低,在乡下地方应用较为广泛。这些复合肥普遍存在有效成分含量低或三大元素中某种元素含量很低或根本不含的现象,但农民对这些情况重视不够,仍延续高含量复合肥的施肥习惯,结果施入的氮、磷、钾不足,造成作物缺肥、缺素症的发生,影响产量和质量。因此,在使用这些复合肥时,应充分了解这些复合肥氮、磷、钾的含量,并根据各种作物需肥特性,配合使用氮、磷、钾等单元素肥,确保作物正常生长。    误区七:施肥赿多,效益赿高   根据报酬递减原理,当施肥达到一定数量后,投入产出比下降,效益下降。如果施肥过多,则会造成减产。因此,应根据作物全生育期的需肥特性、土壤肥力、作物的种植密度等,以供给充足但不浪费的原则,找出最佳施肥方案进行施肥,充分发挥肥效,增加经济效益。   误区八:只注重大量元素施入,不注重微量元素施入   大量元素是作物赖以生长的基本元素,但有些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长时期对某种微量元素需要量较多或土壤缺乏微量元素,如果不增施微量元素,则会造成植株畸形、落花落果、产品产量及品质下降等。因此,在施足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的同时,必须针对作物的需肥特性及土壤养分构成情况,配合施用铁、锰、锌、硼等多种微量元素,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误区之九:只施底肥,不追肥   时下很多用户怕麻烦,施了基肥以后,就不再追肥,这种施肥方法是不科学的。作物在早期对养分需求较少,施足基肥后确实能够保证长时间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但即使是一些后劲比较足的肥料,其肥效持续期也是有限的,特别对于保肥保水能力较差的土壤,不及时追肥更容易造成脱肥现象。所以,对生长期超过2 个月的作物应适当追肥,保证作物在生长旺盛期对养分的需求。   误区之十:果树看花施肥   果树花多花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树势,要让果树第二年花芽分化多,坐果多,上一年就应施足肥料,特别是果后施肥非常重要,因为摘果以后果树大伤元气,这时应及时补充养分,恢复果树元气,增强果树的抵抗力,保证第二年果树的生产能力。有些人喜欢施过冬肥,虽然有用,但不是最好的时机,因为果树吸收养分的最重要部位是在根部,入冬时,树的根系几乎处于休眠状态,吸收养分的能力很弱,果树施肥最佳时机是在摘果后落叶前。看花施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果树明显的大小年现象。   误区之十一:配方一样,用量一样,效果一样   道理很简单,胖人与瘦人的主要差别不是吃的多与少的问题,而是吸收的多与少的问题。肥料也一样,同样配方同样用量由于产品本身的原因会有一个明显的养分利用率的区别,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总养分40%的复合肥产品会比其他45%养分产品的效果还要好的原因。    误区之十二:价格贵=成本高   由于复合肥产品属于生产资料类,非直接消费品,所以分析成本高低的依据不是价格而是投入产出比,如果在同等用量或同等投入的情况下,哪种产品带来的效益高,产量高,哪种产品的成本就是低的。    误区之十三:用了复合肥以后,别的肥就不用了   有些用户认为,施用复合肥后就不用再施用其他化肥了,这是错误的。一般复合肥普遍只是含有氮磷钾元素,少量品种含有锌、硼元素,如果不注意及时补充有效的中微量营养元素,同样会对作物产量产生影响。    误区之十四:肥料溶解越快越好   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就跟人一样,每天都需要,吸收量也有限,溶解的快,作物吸收不了,是浪费,所以好品质的肥料养分释放速度应该与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相对应,这也是一些产品加入缓释剂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保证作物对养分的全程需要。但笔者认为加入缓释剂的化肥不宜作追肥,因为如果养分释放的速度跟不上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会出现作物早期脱肥现象。    误区之十五:追肥偏施氮肥   很多用户在追肥时偏施碳铵、尿素等氮肥,虽然这对于作物的长势会产生明显的效果,但并不能给用户带来产量的增加,因为对作物前期生长而言,氮素很重要,但随着作物的生长,对磷钾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氮的需要反而减少,偏施氮肥只会使作物旺长。所以为了保证增产效果,应该注意追施复合肥。    误区之十六:产量上不去是肥料不好   少数用户认为产量上不去是肥料的原因,其实产量上不去有很多原因,如天气、土质、施肥方法、肥料产品的配方选择、种子、农药和田间管理等,要从各个方面来考察,肥料好坏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2015年10月3日星期六

【果品安全】果树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有哪些?

一般新鲜植物体含有75%~95%的水分和5%~25%的干物质。在干物质中,组成植物有机体的碳、氢、氧、氮4种主要元素约占95%以上,余下的大量、中量和微量元素只占1%~5%。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锌、铜、硼、钼和氯等16 种元素是果树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其中前10种为大量和中量元素,后 6 种为微量元素。碳、氢、氧来自二氧化碳和水,其余元素均来自土壤。主要营养元素在果树体内的功能如下: (1)氮。氮元素是果树树体中蛋白质、酶类、核酸、叶绿素及维生素等的组成成分。氮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树营养生长、加速幼树成形、延迟树体衰老、提高光合作用效能、促进果实增大、改善品质和提高产量。 (2)磷。磷元素是形成果树细胞中原生质和细胞核的主要成分。磷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花芽分化,提早开花结果,促进种子成熟和根系生长,改善果实品质,同时还能增强根系吸收能力,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抗旱、抗寒能力。 (3)钾。钾元素对植物新陈代谢、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运输和转化具有重要作用。钾最主要的功能是促进细胞分裂,使果实膨大和成熟,改善品质风味,提高耐贮性,促进枝条成熟,增强果树抗病虫害、抗寒、抗旱、抗倒伏、抗不良环境的能力。钾与果实品质关系最为密切,因此钾被称为“品质元素”。 (4)钙。钙元素在植物体内起着平衡生理活动的作用, 能促进植株对氮、磷的吸收,是植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钙对根系的发育也有明显作用,并有杀菌杀虫效果;另外钙还能降低果实呼吸,推迟成熟,提高果实硬度和贮运性。 (5)锌。锌元素能促进愈伤组织形成、花粉发芽、授粉受精,并增加单果重。果树缺锌时新梢生长受阻,严重缺锌时影响花芽形成,果实畸形。 (6)锰。锰元素直接参与光合作用和氮代谢,有维持叶绿体膜正常结构的作用。果树缺锰后,叶子失绿或呈花色。 (7)硼。硼元素能提高光合作用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转化和运输。果树缺硼,常形成不正常的生殖器官,并使花器和花萎缩,导致坐果率降低。 (8)铁。铁元素是合成叶绿素时某些酶的活化剂。果树缺铁时,不能合成叶绿素,叶片黄化。果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包括生态建园、绿色防控、平衡施肥、果园生草、果实套袋和采后处理等6项技术。选择农业生态环境良好的适宜区建园是基础,绿色防控和果实套袋是减少农药施用量和果品农药残留的关键,平衡施肥和果园生草是减少化肥施用量和环境污染的关键,科学的采后处理是避免果品二次污染的保障。 要使植物能良好地生长开花,必须有足够的营养作保证。一般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某种营养元素不足,就会在植株上出现这种营养的缺乏症,也就是在植株上出现一定的病症。植物如果能掌握营养缺乏症的诊断方法,就可以对症下药,补充肥料,让植物重新健康茁壮地生长。下面是几种主要营养元素缺乏时植株可能表现出来的症状:  缺氮:植株浅绿、基部老叶变黄,干燥时呈褐色。茎短而细,分枝或分蘖少,出现早衰现象。若果树缺氮则表现为果小、果少、果皮硬等现象。 缺磷:植株深绿,常呈红色或紫色,干燥时暗绿。茎短而细,基部叶片变黄,开花期推迟,种子小,不饱满。 缺钾:茎易倒伏,叶片边缘黄化、焦枯、碎裂,脉间出现坏死斑点,整个叶片有时呈杯卷状或皱缩,褐根多。粮食类作物及其他含糖量大的作物生长后期需钾量较大,如禾谷类和马铃薯、甘薯、西瓜、葡萄等。 缺镁:叶片变黄,有时杂色(和缺氮的区别),叶脉仍绿,而叶脉间变黄,有时呈紫色,出现坏死斑点。 缺铁:脉间失绿,呈清晰的网纹状,严重时整个叶片,尤其是幼叶,呈淡黄色,甚至发白。北方的果树如苹果、梨等易表现此症状。 缺硼:首先表现在顶端,如顶端出现停止生长现象。幼叶畸形、皱缩。叶脉间不规则退绿。油菜的"花而不实",棉花的"蕾而不花",苹果的缩果病,萝卜的心腐病等皆属于缺硼的原因。 缺锌:叶小簇生,叶面两侧出现斑点,植株矮小,节间缩短,生育期推迟。如果树的小叶病,玉米的花白苗等。 缺铜:新生叶失绿,叶尖发白卷曲呈纸捻状,叶片出现坏死斑点,进而枯萎死亡。如禾谷类表现为植株丛生、顶端变白,严重时不抽穗、不结实。果树缺铜 则表现为顶梢叶片呈簇状,叶和果实均退色等症状。 预防或改善植株元素缺乏的最好措施是: 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降低或减少化学肥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叶片补肥。

2015年10月2日星期五

Durian Info: Durian Pests and Diseases

Durian Info: Durian Pests and Diseases: Durian pests and diseases   Click on Chart to Enlarge ==================================== Durian Diseases Durian Leaf Spot d...

2015年10月1日星期四

草葉堆肥製作及健康土壤的重要 – 秀明自然農法

三月 17, 2013 by Cloud Chen 3 則迴響 以下為幸福農莊黎醫師在2013/03/09及03/16的春季私塾班教學筆記 肥料的迷思 在上一篇火水土的管理中提到,草葉堆肥並不是一般我們所認知的堆肥,而是在土壤需要保溼、保溫及讓土壤不變硬時,才會拿來使用改善土壤狀況。 早在1949年到1954年間,岡田茂吉先生就對肥料的迷信提出以下觀點: 世人都以為堆肥也是有肥料成分的,並不是那樣的。 那是為了防止菜園土壤變硬,才放堆肥的,如果土壤不會變硬,就沒有使用堆肥的必要。而土壤也會隨著年年施行無肥料栽培,而變得不會變硬。 至今為止的農業者,藐視土壤,到了甚至以為肥料才是作物的食物的程度,真是令人驚訝的錯誤。其結果,導致土壤酸化、土壤本來的活力也衰竭這件事,去年的大歉收,正能清楚地說明。沒能注意到那件事的農民,長期間以來,白費高額的肥料錢及勞力,製造出歉收的原因,所以真是愚不可及。 原本,土壤即是為了作為生產所有植物性糧食,造物主所創造之神祕幽玄的物質,因此,讓土壤的活力能能更旺盛地發揮這件事,才是吻合土壤原本的目的,以前的人不明這樣的道理,不知從何開始,在錯誤的解釋下,變得開始使用肥料,而使用肥料的結果,土壤也喪失原本的生育力,土也就死了。 原本堆肥的效果,是為了使土不變乾、使其變溫暖、以及不會變硬,也就是變成吸收水份、吸收熱度、使土不變硬的狀態。 日照好的地方,土會變乾的關係,所以為了保持土的濕氣而使用堆肥,這不管是樹葉也好、什麼都可以,因為目的是為了保濕才使用,所以沒有腐熟也沒有關係。 有乾燥的土地,這是一曬到太陽就會乾燥。而在那裡鋪上堆肥的話,就能保持水份,如果遇到下雨,不會變乾,就可以不用。 健康土壤的概念 而為什麼土壤會變硬、變不健康?絕大多數是過分翻耕及大型農業機具、化肥、農藥,破壞微生物的平衡,把土壤傷害了,要注意的是即使是有機肥料,都會破壞微生物的平衡。土壤變硬之後,導致肥毒層累積,這個肥毒層的溫度比較低、缺氧導致微生物的活動性差,根系碰到肥毒層後,就不願意往下生長,造成植物的根長得不深,根扎的不夠深,當然植物就不健康,容易有病蟲害或是颱風伏倒的狀況。另外肥毒層也會阻止土壤下面的地力上升,導致土壤變差。 下圖就是肥毒層的照片,至於怎麼處理肥毒層,需要再上網多找點資料及請教老師。Exif_JPEG_PICTURE 下圖是正常的土壤層的剖面圖,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厚度略有不同,但都是同樣層次: O層就是落葉、土堆層,大概2吋左右 A層是砂質、淤泥或是粘土轉為有機質的土壤層,大概10吋,顏色跟厚度取決有多少腐植質堆積,一般被破壞的土壤,肥毒大概都在這層下面,若肥毒層產生,那麼B、C層產生的養分就到達不了上面,造成O、A層被消耗,這時候就像把植物種在一個大盆栽裡面,土壤的肥力當然越來越弱,而這時一定要施肥、土壤養分才足夠的迷思就會產生了 B層大概30吋,這層的腐植質跟有機質比較少、但強壯的根系可以長到這一層 C層則是大概45吋,這一層的有機質含量更少,多半是石頭,提供礦物質Exif_JPEG_PICTURE 瞧瞧這個健康的土壤,植物長出來的根有多長@@,都到B層去了,而他土壤以上葉子的高度也才那麼一點點。這樣健康的植物自然是頭好壯壯,沒有雜草也沒有病蟲害囉。Exif_JPEG_PICTURE 所以好的土壤,對於植物的成長真的很重要。若我們的農場裡面,需要改善土壤,是可以透過草葉堆肥幫上一些忙,但重要的還是對於農藥、肥料的迷思,必須打破,讓土壤內的微生物跟植物有很好的共生環境。微生物分解土壤提供植物養分,而植物產生微生物愛吃的餅乾、糖果、蛋糕,這共生關係多美好哩。Exif_JPEG_PICTURE 草葉堆肥的製作實務 下面就開始介紹怎麼製作草葉堆肥 (再說一次,這不是肥料,而是當土壤變硬、需要保溼、保溫時,可以藉著堆肥內的微生物幫助改善土壤使用的,通常一個塌塌米大小的土地,只要灑上1 kg,或用來育苗用): 通常草葉堆肥的材料,都是來自農場內的雜草。我們先選定好一塊要集中放置草葉堆肥的地方,接著把草葉集中置放在該地。選擇的方式,就是靠自己經常走動的區域最近的、能常常看到的地方。因為需要隨時觀察溫度、水份的狀況,才能製作良好的堆肥。 今天放置草葉堆肥的地方,選擇的是一塊之前種刀豆的農地,需先把雜草跟作物及棚架一併清除。Exif_JPEG_PICTURE 黎醫生示範如何快速割草:一手抓住要割下的草,一手將鐮刀平貼在地上往草的方向割除,便能一下子割下一大片草。Exif_JPEG_PICTURE 我們幾個新手,割草的速度不如黎醫師快速,不曉得花了多久時間,終於清除這片雜草。Exif_JPEG_PICTURE 因為要製作草葉堆肥的草量,大概要到我們的胸口那麼高才能夠順利用高溫法製作堆肥,所以剛剛割的還不夠,得去農場其他地方尋找雜草@@。如果是家庭菜園,找不到這麼多草葉的話,大概收集到1公尺立方的草葉量,也是可以製作堆肥的。Exif_JPEG_PICTURE 接下來去幾天前就先清除好的另一個堆放點尋找雜草原料,用網布一次搬到剛剛預備製作草葉堆肥處。Exif_JPEG_PICTURE 啊~~堆過來還是不夠高,還要再搬!Exif_JPEG_PICTURE 繼續去其他田地尋找,包括這種過去鋪在表土的乾草也可以回收拿來用。Exif_JPEG_PICTURE 用豬八戒的耙子在田地內耙一耙,就可以回收一堆之前鋪在表土的乾草。Exif_JPEG_PICTURE 在從其他田地搬移雜草的過程中,會發現有些堆放比較久的都已經分解成土壤了,黎醫生說像這種土壤型態的就讓他留在原處就好,不需要搬過去要製作的區域。Exif_JPEG_PICTURE 看看這已經分解完成的土壤的團粒構造還真漂亮、真鬆軟Exif_JPEG_PICTURE 根據農場土壤將來所需的微生物狀況不同,可以調整草葉堆肥的碳氮比,你的農場生態越平衡,就會產生碳氮比平衡的微生物,未來一旦土壤恢復健康,就不需要在放草葉堆肥。在尋找堆肥材料時,綠色、初生長的草葉,含氮的成份高,因為他們剛從種子成長而成,種子的氮比是最高的,因為當植物長出種子,整株會枯死,把所有的氮往種子送;而枯黃的草葉,則是含碳的成份高。而且,這種含氮較高的綠葉,堆放入草葉堆肥腐熟後的氮的比例也不會變化。Exif_JPEG_PICTURE 根據黎醫師分享的Rodale Institute的報告,以下幾種有機體的碳氮比如下,所以在選擇堆肥的素材時,可以做不同比例的調配: 細菌 5:1 黴菌(真菌) 20:1 人 30:1 (人類不是拿來堆肥的@@,不過人類會吃跟自己碳氮比接近的食物) 綠葉 30:1 動物 30:1 線蟲 100:1 枯黃植物 150~200:1 落葉木 300:1 針葉樹 500:1 Exif_JPEG_PICTURE 好啦!忙了半天,終於收集到足夠的草量。製作的程序需要邊疊草、邊加水、邊跳跳樂,這樣可以幫助分解。Exif_JPEG_PICTURE 站上去跳跳樂,把堆肥草內的空間壓密。Exif_JPEG_PICTURE 在堆肥後製作後的27、28天內,至少需來翻5、6次的草葉堆肥,每次20~30分鐘,順便檢查溫度、濕度、味道跟細菌生長狀況。濕度的部份,要50度,手捏了堆肥不會散掉,濕度盡量不要降到30度以下,因為微生物會跑回去冬眠,這樣就很難讓他醒過來了,即使堆肥已經完成,濕度仍舊要保持住。若堆肥製作良好,大概兩三天左右,中心就會開始產生高溫了,若溫度不到50度,盡量不要翻動比較好。 要注意測量溫度及注意是否有腐臭的味道,一旦堆肥中心溫度高於70度或是產生臭味,就表示開始產生厭氧的細菌,厭氧細菌如阿摩尼亞(NH3)、硫化氫、磷(晚上草葉堆肥有藍光@@)等,會變成氣體飛走,這樣一來,只產生酒精(甲醛)的成份,會灼燒到植物的根,對植物當然是不好。 這種形式製作的草葉堆肥,分解時會產生高溫,高溫可以殺死種子、也可以殺死不好的線蟲跟細菌,而留下好線蟲,這是因為壞的線蟲身體構造容易被高溫殺死,而好的黴菌遇到高溫會自己變成孢子保護自己,不受高溫影響,壞的黴菌因為反應速度不夠快就被高溫殺死。好的線蟲會吃黴菌、細菌,排泄物會變成植物很好的養分、壞的線蟲會把植物的根的養分吸走,造成根部死亡。不過草葉堆肥也不適合馬上溫度就高起來,這對黴菌的生長有影響,最好就是兩三天開始產生高溫為佳,氮比高的草葉放太多,溫度容易急速上升,不適合黴菌生長。我們在製作完的一週後來翻,可以看出草葉堆肥中心的高溫冒出陣陣的熱煙,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Photo 13-3-16 上午10 56 52 翻的方式除了把草葉堆肥整堆從上而下、由外而內翻到隔壁堆成一堆外,記得要盡量均勻的翻、蓋,這樣可以幫助未來分解的溫度可以平均。翻完之後同樣的用腳踩實草葉堆肥。Photo 13-3-16 上午11 09 17 另外,除了高溫法外,也有用蚯蚓做堆肥的方式,這種蚯蚓堆肥是利用蚯蚓腸子內的微生物分解草葉,產生堆肥。好處是比較適合草葉量不多來製作堆肥,因為為了方便蚯蚓爬上去分解,通常不會堆置太高;但壞處就是因為沒有高溫,所以壞線蟲、種子不會死亡。 很好的堆肥其實不容易製作,要慢慢實驗,做到用顯微鏡觀看每個單位面積內都有好的黴菌在內,土壤的細菌跟黴菌的比例,在每種植物是不同的,一旦比例不適合該植物,那麼便不容易養大。下圖為大自然中從雜草到森林的演化過程中,細菌跟黴菌的比例。當地景偏向於森林,表示土壤中的黴菌比例會越來越高。Exif_JPEG_PICTURE 從這張演化圖可以看出各種植物所喜愛的黴菌細菌比的演化,野草的黴菌跟細菌的比例大概是0.1:1、蔬菜大概0.75:1、牧草/農作物大概是1:1、落葉林大概是5:1~100:1,那森林經過大火或是洪水過後,又打回原形,從草木的狀態開始循環。一般常見的蔬菜跟作物的環境是1:1,而聽說草莓需要到5:1,接近落葉林這種比例,要把1:1的作物環境再upgrade到5:1相當不容易,這也是為什麼草莓種植要花非常多時間改善土壤,才有可能長得漂亮。而另外,因為雜草是喜歡0.1:1的環境,所以也可以透過這個黴菌細菌比的調整,來抑制雜草的生長喔。Exif_JPEG_PICTURE 要做出良好的堆肥,一定要用顯微鏡(400x)來觀察土壤中的黴菌跟細菌的比例。照片中長條狀便是黴菌,他大概比細菌大4-5倍,有清楚的節便是好黴菌、顏色深茶色較好。而小點狀的便是細菌,橢圓形的是阿米巴原蟲,他是吃細菌的。聽說比例要算出來,細菌真的得一隻一隻的數喔 :DExif_JPEG_PICTURE 這堆是去年秋季班的同學製作的草葉堆肥,原本的體積大概是現在的兩倍寬、兩三倍高,現在已經分解成這麼小。Exif_JPEG_PICTURE 因為堆肥中還有些許較硬的葉梗尚未分解,因此若要拿來培植幼苗,建議要過篩。分解後的土壤,顏色就類似70%的黑巧克力。太黑的土壤表示裡面的腐敗厭氧菌過多,這跟我們傳統說土越黑越肥的觀念是不同的。Exif_JPEG_PICTURE 這裡補充一下來自秀明自然農法協會內提到的如何判斷堆肥已經可以使用了: 當堆肥聞起來有甜味、土壤味,且看起來像土壤的時候就完成了,測試你的堆肥是否完成,你可以拿一點堆肥裝進密封袋裡,靜置幾天於室溫中,如果打開後還是好聞的,那麼堆肥就可以用了!

2015年9月30日星期三

联合国土壤年研讨会

我在本栏目写过“2015国际土壤年”,(6月1日);在我们举行庆祝土壤年研讨会当天(9月14日),我的栏目提到土壤年。设在柔佛州大马科技大学内的生物产品发展院,平日静悄悄的,14日这一天突然热闹起来。参与研讨会的农业界朋友有140人。来自沙巴的种植人林先生恭维我说:因为我在,他一定要来。一个新朋友,一句话,为了筹备这场研讨会,花一点心思及时间得到的回报太温馨了。 七位讲员都是农业专家,讲自己的专长,内容充实,口若悬河。埃及裔教授因为其国际工作背景,提呈的论文内容扎实、实用;台湾中兴大学的杨秋忠教授是知名学者农人好友,他著的《土壤与肥料》已再版8次,英文翻译本今年出版,通过全宇生化肥料公司,大马很多农艺师和种植人都订购到这本书。他们的服务机构包括吉隆坡甲洞、莫实得、土展创投、Param农业地勘测、e Planter及砂拉越泥炭土研究所等。 土壤领养生命 我曾经这么写过:土壤领养生命,为人类提供粮食、保护环境。杨教授的土壤精神是:孕育生机、默默耕耘、包容万物、确实净土。 土壤作为农耕地的重要因素是土质的物理性、水份、有机物质及微生物。除了土质,其他三个因素都可以人为改造。土质、水分和有机物质的常识,很多人都有,这里只谈微生物,因为它们在现代农业扮演愈来愈重要角色。 我们早就知道,土壤的固氮菌增加土壤的氮素,因为这原因翻种油棕或橡胶暴露的土地最好栽种豆藤,铺盖植物;这些豆藤,根瘤里的固氮菌,可给作物提供20%的氮养分。在实验室里,通过接种技术,鉴定最有效的固氮菌,然后再以生物反应器大量增殖它们。 对很多研讨会参与者,最有兴趣的环节是参观生物反应器设备,进一步了解三合一肥料(矿物+有机物+微生物)里大量的微生物的培养繁殖方法。 减少环境污染 同样的,溶磷菌可溶解被土壤“束缚”的磷,释放的磷养分给作物重新吸收。分解性微生物则可分解有机残质,变成作物能吸收的养分。再者,微生物会分泌多糖类物质,改选土壤团粒构造,增加土壤的优良物理性。 肥料里也可加入抗根病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培植方法也和固氮菌或溶磷菌一样在最宜温度、酸碱度及养分的生物反应器里完成。 在生态制衡机制下,可先鉴定有抑制病原菌的微生物,将它们加入肥料由肥料带进土壤里,让它们占据地盘减少病原菌侵入作物根系的机会,或直接抗衡病原菌。 土壤年研讨会的其中一个信息是土壤微生物的应用是新科技的成果,可减少环境污染,又可提高产品质量。

有机农业 迎来春天

关爱大自然的理念逐渐植根于民心,不少的农民也开始认真渴望实践有机农业,以保护生态环境,种出健康无化肥的农作物。 有机农作物经常面对最大的挑战是缺乏销售管道,有机农友只得把心血拿去传统批发市场出售,农友的付出和收入往往变得不成比例。 然而,在消费者对有机农作物意识的提高下,不少农友已逐渐在有机农业开拓了一个春天。 有机果园生态世界谢新卓、郭利明——多元种植自由写意 在吉兰丹马樟的有机果园,可以看到谢新卓与郭利明身影穿梭其中,时而攀爬至果树高处采集水果,或是翻松土地及施肥。 果园中的水果种类不胜其数,多元化的种植恰好反映了他们的自由写意。 初到此地的谢新卓,对于种植毫无概念。在旁人提点之后,便以香蕉作为农耕入门。熟悉之后,他选择在1999年走入有机事业,开启自己的另一人生里程碑,一路走来经已超过十年。 他在有机农耕的表现,看在郭利明眼中近乎无可挑剔。也正因为他在果园中绽放的热情与专注,深深吸引了郭利明一同加入。 他们两人在农耕之前便已相识,乐于助人的郭利明一直都是谢新卓的左右手,从不计较付出的多寡与劳作的分红,两人早已是超脱血缘关系的生活伙伴。 做有机农业,必须看很多看得很远。好像松鼠来吃你的榴梿,你不可以开枪打死它。让它吃,它也像人类一样需要吃来过活;如果你不让它吃,它会破坏其他东西。 他们没有杀害松鼠,当季节结束时,他们需要松鼠替他们干活。所以当水果季节结束时没有了果实,这些松鼠就会来挖蠕虫来吃,无形中松鼠替他们清理,所以果树才长得健康。 他说,从事有机农业,最重要是热情及满意度,只有辛苦及经历过的人,才体会这种感觉。 他说,每个月都有入息,可以说已成功了,在没有任何压力下,这个果园已属于他们的乐园。 茶叶生态世界张声锦——艰辛历程人生收获 清晨7时,张声锦背着竹箩走进马六甲马接峇鲁新村的茶园,伴着晨露摘下那一片片茶叶。 采茶结束的后续工作,便是一系列的后续动作。将茶叶平铺晾干、生起柴火以手炒茶、入袋搓揉、晾干收起,翌日再循环那繁复步骤,这就是茶叶种植者的纯粹精神。 曾在新加坡工作的张声锦,工作数年之后再度回到马接峇鲁新村,因缘际会之下,开始茶叶种植。 起步之初,种种磨难考验着他在种植业的意志,周遭人的冷言冷语如箭一般刺向他,不过他沉稳的微笑应对,即使是心灰意冷却依旧咬牙改进。 一次又一次跌倒的经验,让他在其中寻找到了对的方法,不再眼睁睁看着茶树枯黄死去。 回顾一路走来的种植历程,虽是艰辛,却是他人生收获。每每站在青葱翠绿的茶园中,吸入鼻里的除了茶树的清香,更伴随了农耕者无以言语的沁心回甘滋味。 张声锦说,采了茶叶就收起来,拿回家晾干,然后就炒茶叶,大约8分钟就会有香味,这时就需要取出来。 过后再拿去晾大约2小时,次天再晾2个小时,然后再炒干。 他说,炒出的茶叶喝起来的口感,是苦中带甘。 他每天早上都进茶园视察,关心一下茶,跟茶讲话,希望它快长大。 他说,茶不需怎么照顾,大约放一点火灰,不用化学肥,即时要施肥,也要用有机的。 他的目标最主要是成功炒出好茶,以后要传授给孩子。 苦瓜生态世界黄桂好:改善土质苦变甜 从吉隆坡来到雪兰莪乌鲁音之后,黄桂好深深爱上这个淳朴的地方。在拥有一块空地之后,她从普通耕作起步,在哥哥的的提点下,黄桂好于是就这样与有机农耕结缘。 她园地里种植的农作物曾经在成长阶段便相继死亡,在面对周遭的冷言冷语、农作物没有收成,心情处于谷底的黄桂好,却丝未动摇她对有机农耕的理想信念。 经朋友提点之后,她着手改善土壤的品质,苦瓜一点一点茁壮成长、开花结瓜,回馈了她在农耕道路上的努力。 她栽种的苦瓜特色是少去那一种无法入口的苦涩,多了一份独有的甘甜香味。 从零起步,慢慢扩展至如今的成果,她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相反的,她保持着谦卑,以尽一份社会责任的分享心态,继续经营着那一座有机园地。 有机栽种味道较甘甜 黄桂好说,她种的苦瓜不会苦,因为没有用化学肥料或农药,用有机的方法去栽种,味道自然会比较甘甜。 每一条苦瓜都包起来,没有直接曝晒太阳下,它的颜色也比较淡,所以它吃起来很甘甜,不会苦涩。 她对有机耕种有一点认识,可是真正下手去做,感觉什么也不懂。在哥哥的一直鼓励做有机种植下。她就确定要做这个健康的菜园。 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听到她要做有机菜园,都很热心从沙巴过来教导好她。而别人的菜园也很乐意分享,并给予指导。 她耕种的苦瓜通常是先下苗,15天后就移秧,40天过后就开始开花,当花一掉落,就把它包起来,大约等到三至四个星期,瓜结起来后,才可以采摘。 她说,顾客来到通常都会说:“你种菜很好吃很健康。”,听后觉得应该继续努力,再接再厉继续做有机农业。 她希望其他的农民改变一下想法,不一定要施化学肥料或者喷农药才可以种出一棵菜来。 他们可以用别的更健康的方法去种植,也可以种出同样的菜出来,而且吃了对大家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