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源自日本的新式蔬菜农场,近期悄然登陆新加坡,省略了泥土和阳光,把蔬菜种植带入本地工业建筑内,在白色的无尘空间里生产蔬菜。
新加坡“暗无天日”的种植经验,肯定可成为苦无土地华裔农民的突破困局方向。
新加坡地小人多,完全没有天然资源,却通过引进及开发先进科技,解决许多民生问题。
该国在金融业方面,料再经过十年就将超越世界金融中心瑞士,工业发展也非常快速,在农业这一区块,一样让人吃惊的,他们竟然也没放弃研发及引进新技术。
新加坡受土地所限,不可能成为农业国,近年却不断派员到海外考察,包括前往土地有限的荷兰,学习他们农业经营之道。
“工厂式”生产农粮
与此同时,他们也非常重视引进日本先进的种植技术,在寸土是金的土地上,试图以“工厂式”生产农粮。
其中一种“不必靠太阳”的日本先进的种植技术,在日本已取相当的成果,目前已被引进新加坡。
靠人造灯光培育蔬菜
不同于传统的户外农场、温室菜圃或较新颖的垂直农场,这类新式农场全靠人造灯光和液体培育蔬菜,室内温度和湿度可自动调控、也无需添加农药除虫除草,概念类似工场。
无需添加农药除虫除草
预计到了今年3月,投入运作的这类新式蔬菜农场将有两家。两家农场业主都是日资企业,所使用的科技也来自日本。
在此之前,新加坡有47家持牌商业用途蔬菜农场,全为户外农场,分布在林厝港、双溪登雅、万礼和罗央等地。
也就是说,室内蔬菜农场在所有蔬菜农场中,所占比率一下子增加至5%,也改变了新加坡蔬菜农业用地的构成。
提高农粮业生产力
一般而言,蔬菜农业用地由新加坡土地管理局管辖和分配,农场经营执照则由农粮兽医局管理和发放。
由于室内蔬菜农场设在工业建筑内,市区重建局也成为这类农场的管理机构之一。
针对新式室内蔬菜农场登陆新加坡,农粮局和市建局发言人向说,这类试点有助提高新加坡农粮业生产力,也能善用土地,还能使农作收成更趋稳定。
两机构发言人也指出,业者须在隔离和清洁的环境中种植蔬菜,确保农场不受周围工业活动或其他发展的影响。
室内农场蔬菜比日本便宜
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是否很“重本”?
根据新加坡业者计算,生产出来的蔬菜比日本便宜,不过比马来西亚稍贵一些。
新加坡果菜出入口公会副会长罗松南估计,新式室内农场出产的蔬菜价格将介于进口日本蔬菜和马来西亚蔬菜之间。
他说,新加坡生菜主要来自大马金马仑高原,平均价格为一公斤8角(约2令吉)至1元5角(约3令吉90仙),已相当便宜,室内农场的蔬菜价格不会来得更低,但可满足小众消费者。
蔬菜供应日式餐馆
这类“暗无天日”的蔬菜生产,主要供应新加坡日式和西式餐馆。
其中一家获得农业执照的室内蔬菜农场由新加坡松下科技公司(Panasonic Factory Solutions)经营,地点位于大士惹兰阿末依布拉欣。
据知,这家农场于几个月前设立,主要生产生菜。
通过种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仓桥表示,新加坡是本区域最发达的国家,有引进高科技种植技术的设施,也可通过技术提高本身的粮食自给自足。
此外,他认为新加坡日式餐馆近年来不断增加,新加坡人也喜爱日本食品,愿意为这些产品消费。
据之前报道,新加坡日式餐馆在过去五年间,从180家增加至880家。去年,一家日本蔬菜农场便在林厝港开设了新加坡首个日资菜园。
不同的是,那家菜园并不设在工业建筑内。
投资130万种蔬菜
另一家新加坡农场业主Arrow Industries在三巴旺海军部街工业大厦Admirax里租下一间约200平方米的厂房,用来种植芝麻菜、生菜和日本芜菁(mizuna,也称水菜)等。
公司董事经理仓桥诚司透露,公司为农场投资50万新元(约130万令吉),蔬菜种子来自日本,即将在3月生产第一批蔬菜。他打算开始种植四种蔬菜,未来可种植40多种。
农场雇用四名员工,每天可生产350颗生菜,主要顾客群将是日式和西式餐馆、超级市场及个别消费者。
室内农场产量超越传统农场
很难想像,如果“工厂式”的生产,竟然可以比传统式的生产,超越百倍!
城市绿化与生态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建筑系副教授陈培育(43岁)说:“室内蔬菜农场产量有时是一般农场的百倍。”
他说,新加坡土地有限,在土地资源使用方面,引进这类农场很明智。
“至于农场是否在商业上可行,相信业者都已做了打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