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9日星期六

华商与经济转型【系列 40】:农业转型 赶搭需求大势2012-09-24

我国气候适合生产不少农产品如热带水果、蔬菜以及燕窝、富饶的天然资源如长达4675公里的海岸带来丰富鱼产、多元化且珍贵的花草树木可以用来制造草药产品。 富饶的天然资源和适度的气候,再加上与天灾绝缘,为我国农业塑造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从独立前一直到1970年代,农业在大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极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乡区经济发展、创造乡区就业机会、提升乡区人民收入,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更是发挥关键作用。 当时,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乡区。 例如,我国在1957年独立时(当时只有马来半岛)有91%的人口住在乡区;到了1970年代,依然还有高达71.2%的人口居住在乡下。 基于乡区人口都是以农业为生,而且农业在当时是我国劳动市场的最大需求(在1970年有50.5%的工作来自农业),这使农业和乡区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大马政府在独立后的早期经济发展政策,相当重视农业和乡区发展。 政府通过各种农业和乡区发展计划,来达到消除乡区贫穷、创造就业机会及提升人民收入的目的。 这包括设立联邦土地发展局(FELDA)推动垦殖民土地发展计划、联邦土地整合与重植机构(FELCRA)提供垦殖土地的技术管理支援、大马农业研发机构(MARDI)、农业银行、大马橡胶发展机构(MARDEC)等。 多元化农业经济 虽然1980年代快速工业化进程,使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从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导向,而农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劳动市场,以及国民总收入(GNI)等的贡献也日益减弱。 但是,我国农业不但没有被忽视,反而在政府的努力下,取得更大的进展。 在经过数十年的蜕变后,我国农业已从单纯的传统落后农耕活动,演变成多元化的农业经济,涵盖范围从油棕和橡胶种植,到大规模的粮食相关农作物(稻米、蔬菜、水果)和家禽饲养,乃至更专门的农业产品如燕窝和草药。 根据经济转型方案报告书的数据,不包括油棕和橡胶在内的农业,2009年为我国经济贡献202亿令吉的收入,相当于4%的国民总收入。 2005年至2009年之间,农业的年复合增长率达10.7%。 供不应求商机庞大 从整个大环境来看,目前已达60亿的全球人口仍在持续增长之中,尤其是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不但快速增长,而且对农产品的平均消耗量也与日俱增,为农业生产带来相对稳定且旺盛的需求。 据估计,从2010年至2015年,全球粮食需求预期增长10%,但同一时期的粮食生产和供应,却只有1.6%的增长。 全球农产品市场供不应求,估计足以让农产品价格在未来维持长期走高的趋势,为我国农业在提升乡区人口收入和农业对国民总收入的贡献,以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方面,提供庞大的潜在机会。 除了全球人口持续扩张和消费能力提高,对农产品保持旺盛需求,消费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还有政府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也对农业生产的需求带来关键性改变。这些趋势包括: 趋向健康食品 一、现代消费者偏向低脂肪、低糖分及不含危害健康化学物的食品。欧美的有机食品零售销售在1997年至2008年的年复合增长达14%,相比之下,整个食品市场同期仅增长1.6%。 二、繁忙的生活方式,加上外头用餐的成本越来越高,让在家用餐的便利食品变得非常受落。日本、美国、英国等先进国的优质弄热即食产品,在2009年的销售额达154亿令吉,从目前到2014年估计每年平均增长15%。此外,相关便利食品领域如预先混和酱料和冷冻食品,每年平均增长7%。 三、基于对气候变化的高度关注,发达市场如欧盟政府强制零售商和生产商,必须对环境永续发展负起更大责任。大型企业如沃尔马和联合利华。也要求供应商遵循良好的农业守则,把对环境的危害降至最低。 四、在全球化大趋势下,加上媒体广泛报道各种不同文化和食物,让全球消费者对不同种族文化和食品的认识和需求不断增加。 现在消费者可以在各大主流百货市场内买到印度、中国、越南、日本等不同文化背景的食品。 此外,全球对热带水果如黄梨、木瓜、杨桃、蜜瓜的需求日益增加,全球热带水果进口在2001年至2007年之间按年增长9.7%。 竞争优势强不愁没市场 换言之,全球对农业产品的庞大需求潜能,为我国农业提供无限的市场拓展空间。 我国华裔农业业者应该意识到,只要农业产品能够符合市场需求、食品安全和环境的要求,有关农业产品其实不愁没有市场。 我国农业具备很多竞争优势,让我国农业产品(尤其是食品)可以搭上全球食品需求快速增长的列车。 地理优势出口便利 例如,我国气候非常适合生产一些农产品如热带水果、蔬菜以及燕窝、富饶的天然资源如长达4675公里的海岸带来丰富鱼产、多元化且珍贵的花草树木可以用来制造草药产品。 此外,我国也具备地理优势,使我国农业产品出口到新加坡、香港、日本、中国及澳洲等市场只需不超过6小时空运时间,或七八天船运时间,打入市场规模达9亿人的中等收入消费者市场。 近年来,政府致力协助我国榴莲种植者设立急冻榴莲的机制,在靠近榴莲生产地,如盛产D24和猫山王名种榴莲的彭亨州劳勿,设立急冻冰库,协助种植者能够将刚收成的榴莲马上急冻处理,以便打入海外市场,比如中国、澳洲等国家,与泰国榴莲较一高低。 随着榴莲不耐放的性质得以解决,成功打开更大的出口市场,园榴莲主的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 尽管如此,我国农业食品领域如稻米耕种、海藻培养和水果种植方面的生产力,却远远落后主要竞争国家。 例如,我国干海藻每公顷产能只有1.5公吨,反观菲律宾和印尼的产能分别可达2.2公吨和2公吨。值得注意的是,泰国在农业粮食方面是净出口国,反而大马的农业贸易赤字却逐年增加。 农业领域生产力偏低,促使我国农夫普遍处于低收入水平,稻农平均月入1400令吉,而果农每月平均1860令吉。而且,这些收入还包括政府提供的每公吨248令吉补贴。 当前3大问题 整体而言,我国农业主要面对三大问题: (一)缺乏经济规模和农业劳动力老化 (二)缺乏市场重心点 (三)专注低价值农产品首先,我国农业领域依然是以小规模农耕活动为主,缺乏大规模和工业化规模的大企业。 比如,稻米耕种平均面积只有2公顷(经济规模需要300公顷)、水产平均仅2公顷(经济规模需要1000公顷),以及平均只有1公顷的水果种植面积(经济规模需要1000公顷)。 同时,我国面对农耕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稻农平均年龄超过60岁,而40%果农年龄在55岁以上。 缺乏经济规模和老龄化问题,导致大部分农作活动缺乏机械化投资、无法符合国际粮食安全标准或守则,最终农产品无法出口到高价市场如欧洲。 此外,缺乏良好收割方式和有效生产,导致农夫收入偏低,很多时候必须依靠政府补贴。 另一方面,基于本地农业缺乏遵守良好农业作业守则的意识,如环境永续发展的标准,加上农作物加工研发不足,导致我国开拓需求庞大的优质市场如欧洲面对局限。 我国农业目前仍以生产为重心点,农夫与市场之间脱钩,主要依赖中介或贸易商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进军高增长附属领域 最后,我国农业过于专注低市场价值的原产品生产活动。 比如81%的天然农产品,属于低价值产品如个人护理产品(如肥皂或洗脸霜)和廉价保健食品。 只有19%属于高价值保健产品,而且大部分产品并非使用我国草药制成。 为了协助我国农业实现转型目标,政府在经济转型方案下,通过推动农业国家关键经济领域,以经济规模效应、价值链提升,以及锁定市场重心点为核心策略,把传统农业领域转型成为商业型农业领域。 华裔农业业者不妨趁着政府推行农业转型计划之际,进军和发展政府将致力发展的高增长潜能的特定附属领域。 例如水产、海藻培植、燕窝、草药产品、水果、蔬菜和经处理的优质食品,使本身的企业得以与快速增长的全球市场需求相接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