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0日星期三
联合国土壤年研讨会
我在本栏目写过“2015国际土壤年”,(6月1日);在我们举行庆祝土壤年研讨会当天(9月14日),我的栏目提到土壤年。设在柔佛州大马科技大学内的生物产品发展院,平日静悄悄的,14日这一天突然热闹起来。参与研讨会的农业界朋友有140人。来自沙巴的种植人林先生恭维我说:因为我在,他一定要来。一个新朋友,一句话,为了筹备这场研讨会,花一点心思及时间得到的回报太温馨了。
七位讲员都是农业专家,讲自己的专长,内容充实,口若悬河。埃及裔教授因为其国际工作背景,提呈的论文内容扎实、实用;台湾中兴大学的杨秋忠教授是知名学者农人好友,他著的《土壤与肥料》已再版8次,英文翻译本今年出版,通过全宇生化肥料公司,大马很多农艺师和种植人都订购到这本书。他们的服务机构包括吉隆坡甲洞、莫实得、土展创投、Param农业地勘测、e Planter及砂拉越泥炭土研究所等。
土壤领养生命
我曾经这么写过:土壤领养生命,为人类提供粮食、保护环境。杨教授的土壤精神是:孕育生机、默默耕耘、包容万物、确实净土。
土壤作为农耕地的重要因素是土质的物理性、水份、有机物质及微生物。除了土质,其他三个因素都可以人为改造。土质、水分和有机物质的常识,很多人都有,这里只谈微生物,因为它们在现代农业扮演愈来愈重要角色。
我们早就知道,土壤的固氮菌增加土壤的氮素,因为这原因翻种油棕或橡胶暴露的土地最好栽种豆藤,铺盖植物;这些豆藤,根瘤里的固氮菌,可给作物提供20%的氮养分。在实验室里,通过接种技术,鉴定最有效的固氮菌,然后再以生物反应器大量增殖它们。
对很多研讨会参与者,最有兴趣的环节是参观生物反应器设备,进一步了解三合一肥料(矿物+有机物+微生物)里大量的微生物的培养繁殖方法。
减少环境污染
同样的,溶磷菌可溶解被土壤“束缚”的磷,释放的磷养分给作物重新吸收。分解性微生物则可分解有机残质,变成作物能吸收的养分。再者,微生物会分泌多糖类物质,改选土壤团粒构造,增加土壤的优良物理性。
肥料里也可加入抗根病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培植方法也和固氮菌或溶磷菌一样在最宜温度、酸碱度及养分的生物反应器里完成。
在生态制衡机制下,可先鉴定有抑制病原菌的微生物,将它们加入肥料由肥料带进土壤里,让它们占据地盘减少病原菌侵入作物根系的机会,或直接抗衡病原菌。
土壤年研讨会的其中一个信息是土壤微生物的应用是新科技的成果,可减少环境污染,又可提高产品质量。
有机农业 迎来春天
关爱大自然的理念逐渐植根于民心,不少的农民也开始认真渴望实践有机农业,以保护生态环境,种出健康无化肥的农作物。
有机农作物经常面对最大的挑战是缺乏销售管道,有机农友只得把心血拿去传统批发市场出售,农友的付出和收入往往变得不成比例。
然而,在消费者对有机农作物意识的提高下,不少农友已逐渐在有机农业开拓了一个春天。
有机果园生态世界谢新卓、郭利明——多元种植自由写意
在吉兰丹马樟的有机果园,可以看到谢新卓与郭利明身影穿梭其中,时而攀爬至果树高处采集水果,或是翻松土地及施肥。
果园中的水果种类不胜其数,多元化的种植恰好反映了他们的自由写意。
初到此地的谢新卓,对于种植毫无概念。在旁人提点之后,便以香蕉作为农耕入门。熟悉之后,他选择在1999年走入有机事业,开启自己的另一人生里程碑,一路走来经已超过十年。
他在有机农耕的表现,看在郭利明眼中近乎无可挑剔。也正因为他在果园中绽放的热情与专注,深深吸引了郭利明一同加入。
他们两人在农耕之前便已相识,乐于助人的郭利明一直都是谢新卓的左右手,从不计较付出的多寡与劳作的分红,两人早已是超脱血缘关系的生活伙伴。
做有机农业,必须看很多看得很远。好像松鼠来吃你的榴梿,你不可以开枪打死它。让它吃,它也像人类一样需要吃来过活;如果你不让它吃,它会破坏其他东西。
他们没有杀害松鼠,当季节结束时,他们需要松鼠替他们干活。所以当水果季节结束时没有了果实,这些松鼠就会来挖蠕虫来吃,无形中松鼠替他们清理,所以果树才长得健康。
他说,从事有机农业,最重要是热情及满意度,只有辛苦及经历过的人,才体会这种感觉。
他说,每个月都有入息,可以说已成功了,在没有任何压力下,这个果园已属于他们的乐园。
茶叶生态世界张声锦——艰辛历程人生收获
清晨7时,张声锦背着竹箩走进马六甲马接峇鲁新村的茶园,伴着晨露摘下那一片片茶叶。
采茶结束的后续工作,便是一系列的后续动作。将茶叶平铺晾干、生起柴火以手炒茶、入袋搓揉、晾干收起,翌日再循环那繁复步骤,这就是茶叶种植者的纯粹精神。
曾在新加坡工作的张声锦,工作数年之后再度回到马接峇鲁新村,因缘际会之下,开始茶叶种植。
起步之初,种种磨难考验着他在种植业的意志,周遭人的冷言冷语如箭一般刺向他,不过他沉稳的微笑应对,即使是心灰意冷却依旧咬牙改进。
一次又一次跌倒的经验,让他在其中寻找到了对的方法,不再眼睁睁看着茶树枯黄死去。
回顾一路走来的种植历程,虽是艰辛,却是他人生收获。每每站在青葱翠绿的茶园中,吸入鼻里的除了茶树的清香,更伴随了农耕者无以言语的沁心回甘滋味。
张声锦说,采了茶叶就收起来,拿回家晾干,然后就炒茶叶,大约8分钟就会有香味,这时就需要取出来。
过后再拿去晾大约2小时,次天再晾2个小时,然后再炒干。
他说,炒出的茶叶喝起来的口感,是苦中带甘。
他每天早上都进茶园视察,关心一下茶,跟茶讲话,希望它快长大。
他说,茶不需怎么照顾,大约放一点火灰,不用化学肥,即时要施肥,也要用有机的。
他的目标最主要是成功炒出好茶,以后要传授给孩子。
苦瓜生态世界黄桂好:改善土质苦变甜
从吉隆坡来到雪兰莪乌鲁音之后,黄桂好深深爱上这个淳朴的地方。在拥有一块空地之后,她从普通耕作起步,在哥哥的的提点下,黄桂好于是就这样与有机农耕结缘。
她园地里种植的农作物曾经在成长阶段便相继死亡,在面对周遭的冷言冷语、农作物没有收成,心情处于谷底的黄桂好,却丝未动摇她对有机农耕的理想信念。
经朋友提点之后,她着手改善土壤的品质,苦瓜一点一点茁壮成长、开花结瓜,回馈了她在农耕道路上的努力。
她栽种的苦瓜特色是少去那一种无法入口的苦涩,多了一份独有的甘甜香味。
从零起步,慢慢扩展至如今的成果,她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相反的,她保持着谦卑,以尽一份社会责任的分享心态,继续经营着那一座有机园地。
有机栽种味道较甘甜
黄桂好说,她种的苦瓜不会苦,因为没有用化学肥料或农药,用有机的方法去栽种,味道自然会比较甘甜。
每一条苦瓜都包起来,没有直接曝晒太阳下,它的颜色也比较淡,所以它吃起来很甘甜,不会苦涩。
她对有机耕种有一点认识,可是真正下手去做,感觉什么也不懂。在哥哥的一直鼓励做有机种植下。她就确定要做这个健康的菜园。
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听到她要做有机菜园,都很热心从沙巴过来教导好她。而别人的菜园也很乐意分享,并给予指导。
她耕种的苦瓜通常是先下苗,15天后就移秧,40天过后就开始开花,当花一掉落,就把它包起来,大约等到三至四个星期,瓜结起来后,才可以采摘。
她说,顾客来到通常都会说:“你种菜很好吃很健康。”,听后觉得应该继续努力,再接再厉继续做有机农业。
她希望其他的农民改变一下想法,不一定要施化学肥料或者喷农药才可以种出一棵菜来。
他们可以用别的更健康的方法去种植,也可以种出同样的菜出来,而且吃了对大家更健康。
60岁再度创业 门外汉变身菠萝蜜王
一般上,踏入60岁退休年龄,对于许多人来说,都准备安享晚年。
不过,60岁的印刷商黄文明却展开第二度创业,以实现年轻时蹝回归大自然蹞的梦想,全情投入他完全陌生的种植蜜糖菠萝蜜行业。
最后,竟然让这名农业门外汉,种出冠军菠萝蜜。
虽然是完全陌生的新行业,对黄文明来说,他决定选择挑战,不惧困难,为了突破传统,他多次对外考察及向农业部探讨。
5年后,苦尽甘来,成为古城的蜜糖菠萝蜜佼佼者。
他的农地生产的蜜糖菠萝蜜,不但畅销我国,也远销新加坡,更准备进军中国市场。
他在较早前的大马农业展及马六甲州农业展,凭着蜜糖菠萝蜜果肉夺下全场冠军。
向政府租借12亩地
年轻时,黄文明从事印刷业,已对绿化的农耕感到十分兴趣,认为即可运动,对身体健康有助,又有收入,有满足感,退休后,便一头栽入农耕。
问题来了,要从事何种农作物呢?
他认为,许多水果都有季节性,要选择没有季节性及繁重的工作,无需花时间精神多照顾,长年生长水果的农作物,管理易,收成与价格稳定,决定选择菠萝蜜果。
从商时,他已留意到此点,当年有机会走遍全国各地,独对菠萝蜜有兴趣,与友人吴金泉合作,向政府申请租借甲州的巴登马六甲一片约12亩的土地,从事耕种。
当他们决定种菠萝蜜,除了申请农业部课程之外,也多次参现森州文丁的果园,更与同行交流,以及品赏多品种后,最后选择果肉香甜,粹取汁多的J33品种,买了600多棵,以及J32幼苗栽种。
由于是水源森林区,工人清芭,更要改土壤的硬土质,以及不断施有机肥改良,2010年才开始正式栽种。
种了约3年,才开花结果,开花时,每天须喷虫药至结果为止,刚开始结果时,为了避免果被虫吃,采用报纸包裹,即所谓的“套袋”,后来发现不但工作量多,反而因果被套,密不透风,菌害更多,还要记录包裹日期,以免成熟时而不知,才决定取消,让果实自然暴露在外。
每月施两次有机肥
菠萝蜜果,一般上多生长结实在横干,因此,须要通过修枝,去掉小枝,保留较粗大的干,生长更多的果率。
与其他的水果一样,开花结果时,忙于“疏果”的工作,“疏果”,即将树干上过多及过小颗的果去掉,保留较大的果实,主要是避免过多的果,养分被“瓜分”,果实看来多,却是小颗,不但影响价钱,也因而果过多,造成树干负荷过重,易折断。
疏果后,一棵树可留下约20颗菠萝蜜,树龄可达30年,每株树之间的距离,可达25乘以25,与其他果树一样,较宽阔的距离,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通风及阳光,不止对成长,也对结果有利。
每月两次施有机肥,是保持改良土壤方法之一,包括果肉的品质也取决于施肥,每棵树要施1公斤,每2个月就10公斤;旱季时,更要浇水,否则会断果,造成损失,因为水分的多寡,也对菠萝蜜的果实品质有影响,可果有充足的雨水,果实品质与味道会更佳。
切开树干注射药物
各类果树同样面对害虫,小棵树,担心害虫吃光树叶,长大时,另一种菌吃果皮,开花时,每个星期都要喷射虫药,农业部官员也会到来协助,一些患病的树,如果医治不好,被迫牺牲砍掉时,树心内可见长另一种白色的害虫,此虫将树汁吸干,进而导致树枯黄而死。
挽救的方面,就是将树干切开,注射药物,再用泥土将切开的部分封密,来保住树命。
此外,生果时,也担心有果蝇,果皮一旦发现有黑点,要马上清理,否则延至2至3天,传染极快,果肉烂,烂的果掉落地上,也要即刻清理,包括喷药及取走,要不然数天后,果蝇又从这些掉在地上的烂果肉内滋,长大了飞岀来,再传染其他的果实。
常保持果园清洁
黄文明说,要常保持果园的清洁,以免成为害虫的滋长温床,更是不能被疏略的自然生态。
包括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用割草机清除园地的杂草。
此外,由于菠萝蜜果实长在较低的树干之下,包括树头,成熟时,半夜会引来野猪挖吃,松鼠则较不担心。
J33品种的菠萝蜜甜度好,介于15至16之间,果肉较大,也带黄,销往吉隆坡及新山;J32品种的颜色虽一样,唯甜度较低,介于12至13之间,以新加坡市场为主。
价格方面,10公斤以上称为A级果,以下则称为B级果,高峰期可生产20余吨,平均每亩1吨收成;反之,淡季时,只有2至3吨,落差极大。
长年结果没季节性
菠萝蜜的生果长年结果,没有季节性,6至7月间为旺季,以及12月,此时称为“大帮”,其余称为“小帮”,盛产时,最怕遇到禁食节,销路影响一半以上。
黄文明认为,菠萝蜜果肉可急速冷冻,退冷后食,较爽口,市场售专卖的“菠萝蜜干”,多数是外国入口,以越南为主,由于本地由於鲜肉由于供不应求,暂时没有加工。
黄文明所栽种的J33品种菠萝蜜,在2014参加全国赛,夺得MAHA奖,今年4月在马六甲举行的农展,同样夺得菠萝蜜组冠军,令其信心大增。
农业部每月检查果园
农业部官员每月来检查果园,包括树木生病、土壤、农药指南及施肥等,明确要黄文明有系统详细记录,包括农药与水果要分开存放,从而提升果园的公共措施与规范作业。此举也准备向农业部申请“大马家业规范认证“
叶振明推广农家乐民宿旅游 来知知港吃玉米
在森美兰州,素有“黄梨之乡'知知港栽植的台湾甜玉米,近几年在市场窜红,成为抢手特产,开创玉米商机。
知知港的蹝四季园蹞,成功抢搭了这一轮商机。
“四季园”园主叶振明每天都会走进农园帮玉米传粉,他摇晃一株株的玉米,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芯披着红缨,开放着,当摇动起玉米茎时,就会抖落花粉颗粒飘扬起来,掉落到雌蕊上......有很多从芙蓉、吉隆坡、马六甲,远自柔佛的游人都慕名到访参观,叶振明就充当生态讲解员,还引领他们钻进农园里采撷玉米,让他们体验拥抱自然的乐趣。
他还雄心勃勃,计划推广农家乐的民宿旅游,给农乡旅游注入新元素,扩大旅游容量,以期带动乡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乡区的经济发展。
让餐馆游人品尝农家饭
叶振明还策划要在玉米农园发展民宿旅游,增建亭榭及憩息处,让游人体验采摘蔬果、农活之乐。
他说,农园还会开设餐馆、让游人品尝农家饭香,还给游客提供脚车踩踏,让游客骑坐四轮摩托车,在庄园里游乐。
他也与政府洽商,研究与周围范围的甘榜一起办民宿旅游,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到来体验,因为这里有榴梿、菠萝蜜、水蓊,能给游人新的惊喜。
他说,最近胶价泻跌及知知港的知名黄梨产量锐减,因此很多村民转而促销玉米,也给知知港创造一村一品的新品牌。
他说,玉米分特大型AA、及A、B、C4种等级,目前在知知港旅游区,霸级市场、路边小贩都能找到他批发分销的甜玉米。
“农园里的甜玉米,从初期每天采收1000株已渐增加到目前的5000株。
农场尽量机械化
叶振明多年前原是一名承包商,因1997年爆发区域经济风暴,生意受冲击,他才选择转换轨道,从合约承包商转变为参与竞标的承包商,结果却在商场竞争中屡屡摔跤及蒙受巨额亏损。
随后他转身做芭场,种黄梨,因为没有经验,结果就亏蚀30万令吉;后来他才发现到村民是将种黄梨视为一种“嗜好”及“兼职”,才会不计较得失种出香甜黄梨。
他过后改种香蕉,为种出特级优品的香蕉,他勤于考察,与农友交流,消除农友的戒备心理,学到庄稼知识,也让他启动新的生涯规划。
体会“粒粒皆辛苦”
他还因此成功培植优良品种的“无核番石榴”,还连续4年夺得全国农业展销会的农作生产冠军,很多水果贩都抢先摆卖他出产的无核番石榴,因为卖他的番石榴就能带销其他产品。
他说,种植番石榴的工作繁杂,种植成本高,后来蕃石榴的农园就被农民局收回;他受到朋友的鼓励,改种蔬菜,当时他的朋友就只专注种辣椒就致富了。
“短期农作生产快,市场好,我的玉米农场的特点就是尽量机械化,将来会继续提升生产规模及管理形态,吸引更多游客,带动地方经济。由于玉米的市场畅旺,持续供销,也促进接壤范围的农乡经济的转型,更多村民都策划参与农家乐。”
他承认务农的工作挺繁重,农园管理的事务须兼顾,每天几乎都早出晚归,不过工作压力不像以往从事承包工程那么大,每次采收时,就有不可言喻的满足感,也找到自信。
他还说,每天在庄稼锄禾的日子,体悟到”粒粒皆辛苦“;以前浪费,现在却懂得惜福,心灵也变得丰沛。
一亩地可种1万4000株
叶振明说,选种台湾的“珍珠甜玉米”,具有抗病率较强、甜度较高的优点。他用塘鱼制成的酵素肥料来培土。
他说,每天都有轮作栽种,一亩地可种1万4000株、可采收1万2000株;雨季会影响采收,最好是晴朗的艳阳天。
“1月至10月是最好的采收季节,年杪的雨季,就不很好。”
该农园占地10亩,原是一块烂坭地的榴梿芭,因为积水,地势低洼处的榴梿树都被水淹死,园主急欲求售,因缘际会,叶振明很快就跟地主谈拢条件洽购该地段,然后就填坭整地。
他说,在真纳有一段榴梿园,在新邦榴梿有一段菜园,在全情投入庄稼农活后,他都很舍得花钱投资买农耕机械,因为机械化的耕作较能提高生产效率。
玉米的种植方法
玉米植株高大、根系多、分枝多,要从土壤中吸取足够水分和养分,因此要选择地势较平坦,土层深厚、质地较疏松、通透性好、肥力中等以上,保水、保肥力较好的田地或缓坡地,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播种前要精细耕地,使土质松软,细碎平整后再开沟起畦播种。在玉米苞叶发黄时只形成亩产量80%,还有20%的产量需再经过15天的成熟。当果穗籽粒乳线消失,中部籽粒基部出现黑层时,才是玉米的最佳收获期。
饲养银蜂 拓新财路
吉兰丹燕窝商穷则变,变则通,在燕窝价格暴跌时,开拓饲养银蜂市场,转型求生机。
吉兰丹燕窝商公会秘书李青凇在5年前,大事发展银蜂业,并取得不俗的成绩。如今李青凇甚至每月开班授课,让更多郊区人民掌握养蜂技术,赚取额外收入。
银蜂有别与蜜蜂,最主要是它无蛰针;此外,根据非正式的医学报告,银蜂生产的蜂蜜也有治疗癌症的功效,让我国各地在最近5年兴起养殖银蜂热潮。
银蜂蜜的营养价值高,获马来社会和原住民的青睐,在马来人口占了逾95%吉兰丹,银蜂蜜的需求量非常高,极具市场潜能。
李青凇位于万捷县达旺的银蜂养殖场,占地1英亩,相信是吉兰丹州最大规模的银蜂养殖场。目前养殖场内有超过600箱(棵)银蜂巢。
上述银蜂养殖场实际上已有超过25年历史,只是过去李青凇着重引燕业,并没有大量养殖银蜂。
近5年,因燕窝价格一跌再跌,李青凇才专注发展银蜂养殖业。无论如何,他至今日尚未放弃引燕业,而是在引燕的同时发展银蜂养殖业。
印尼技术最成熟
李青凇受《南洋商报》询问时说,25年前,他已到过柔佛州取经,学习养蜂技术。
当时大家都不觉得银蜂可产蜂蜜,纷纷取笑他。当年的银蜂养殖业确实不普遍,养殖技术也不成熟,因此他并没有认真去饲养,而是专注在引燕业上。
他表示,近5年来,燕窝价格狂跌,加上无法出口至中国,他决定利用空置的土地,大事发展银蜂养殖业。他位于万捷县达旺的燕屋,占地1亩,燕屋只占用1500平方尺的空间,于是他将其他的空间用来养殖银蜂。
他说,根据数据,印尼拥有最多的银蜂品种,达31种,大马则有29种品种;其余拥有银蜂的国家包括菲律宾、越南、泰国、缅甸及台湾(只有一品种)。印尼的银蜂养殖技术最为成熟,早在30年前,当地的银蜂养殖场已经很普遍。
他表示,他本身养殖的银蜂有超过10品种,银蜂所产的蜂蜜带点酸味,蜜蜂产的蜂蜜则偏甜。他指岀,虽然未有医生报告证实,但是外界都相信银蜂蜜可治疗癌症,同时服食银蜂蜜及花粉也可助孕。以他本身遇过的例子,一名8年不孕的妇女在服用银蜂蜜及花粉一段时间后,就怀孕了。
蜂胶提炼厂不多
“银蜂有三宝可取,即蜂蜜、蜂胶及花粉。蜂蜜及花粉无需提炼,即可服食,蜂胶则必须经过提炼才能服用。可惜的是,至目前为止,国内懂得提炼蜂胶的厂商并不多。”
李青凇说,银蜂最爱吸取小花的花粉,因此最佳的养殖地是在郊区。养殖银蜂短短两个月,即可取得蜂蜜及花粉。一般上,每箱(棵)银蜂巢可抽取2公斤的蜂蜜。
他表示,其养殖场的蜂蜜有三种包装,即72克(25令吉)、200克(50令吉)及500克(120令吉)。
乡区环境宜养殖
“银蜂懂得自己觅食,无需养殖者特别照顾,只要周围有花草树林及良好的采蜜环境,就可养殖银蜂。银蜂会在树内造巢,我们锯下内有银蜂巢的树桐后,在树桐上加工建造屋顶形状的蜂箱,即可方便往后取蜜。”
有鉴于此,李青凇鼓励乡区居民养殖银蜂,除可赚取外快,还能自供自给天然蜂蜜。他同时希望拥有大片土地的引燕业者,投入银蜂行业,为自己开拓新的商机。
“虽然我鼓励乡区居民养殖银蜂,但却不鼓励他们随意砍蜂巢树桐。要养殖银蜂,重要是让银蜂繁殖,掌握引蜂及分箱技巧。”
他表示,只要掌握一定的技术,他们可将银蜂引进新树桐,另外蜂皇每次产卵,都会出现一至二个或更多的蜂皇卵,当蜂皇成型时就可分箱(巣)。
开班教授养蜂法
李青凇说,他本身每月都有开班教授养殖银蜂法,只要报名人数达5人,即可开班。报名费为每人300令吉,除理论课,他也将教导引蜂及分箱等技术。上课时间是从上午10时至下午4时。
他表示,一般上,蜂巢未成型及未有蜂蜜的树桐,售价介于250至500令吉;至于树桐上已加工建有蜂箱及已有蜂蜜的,售价则从1800令吉起,需视银蜂品种而定。
盼美化列旅游卖点
万捷县议会已宣布为万捷县议会回教旅游城,因此李青凇希望银蜂养殖业,也可列入旅游卖点之一。政府及旅游局在宣传万捷县的海滩、佛寺及大学等景点之余,也应宣传银蜂养殖场。
李青凇说,该银蜂养殖场在友人的宣传下,吸引不少中国及东马游客到来参观,不少大专生也纷纷到养殖场进行研究工作。有鉴于此,他期望该养殖场可列入旅游目录中,同时希望当局拨款,助他提升养殖场的美化工作。
他表示,美化需要庞大的经费,单凭他个人力量可能无法成事,因此望可获政府机构配合。
“我的银蜂养殖场后面,就是哥马欣河,风光明媚,可让民众钓鱼。除参观银蜂养殖场,游客可同时参观燕屋。我在燕屋的其中一面墙,设立了玻璃窗户,让游客可在燕屋外观看燕屋内的情况。”
2015国际土壤年
联合国宣布2015年是国际土壤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Soils)。大壮牌生化肥料公司将在9月14日举办一场土壤研讨会。讲员包括联合国代表,大马土壤学家及农艺师。
研讨会是对土壤的礼赞。几千年来我们依赖农人和土壤的密切工作关系,它们生活的必需品粮食、饲料、纤维、草药、生物燃油等才有着落。地球上各种动植物及土壤里成千上万的微生物都离不开土壤。文学家说土地释放芳香,指的是新鲜空气、净洁水源。细说土壤的奉献,一年说不完。
健康的土壤培植出有质量的作物,所谓吃得开心,吃得健康;但土地经过长时间耕种有可能会受到破坏。虽然不同地方的土壤,其化学和物理组成不同,但它原来的化学及有机养分可能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已经耗尽。
结果土粒分离不凝聚,迟来的养分及水分不能被留住而快速流失,土壤生病了。
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上世纪中期,化肥尚未登场,作物完全依靠土及化肥的应用,农业进入一个新纪元,人口暴增不再需要担心粮食供应链断层。绿色革命之父诺曼波尔浪(Norman Borlang)说,如果没有化肥,作物的产量仅够供养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而已。
植物对养分的反应最为明显的是氮肥。人类和牲畜的排泄物是很好的氮肥,老祖母种的菜,用排泄物施肥就见叶大色绿,据估计,自1908年以来,单单氮肥就免了48%的世界人口挨饿。
化肥已是现代耕种不可或缺的养分,不过化肥和有机物质并用,增产的效果比单用化肥好。
就是摩登农业,化肥和有机物质并用的例子很多,印度和非洲国家则是常例。
根部细菌提供养分
作物的健康,看到的是土地上面的部分,殊不知埋在土里的大小根,被无以计数的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和真菌绕着,它们提供养分,维持根系的健康。
植物习惯性“修改”土壤环境;由于根分泌大量的碳,使根域成为生物热点。引来许多根内养生及根外附生的微生物。根分泌物是低分子量物质如胺基酸。
有机酸、糖、蛋白及酚。根末端的黏液含有更丰富的糖、蛋白及酶,吸引来更多微生物。有些植物经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大部分输送到根,然后分泌到细胞外,微生物及蚯蚓等小动物大量增加,象征作物和土壤的健康。
订阅:
博文 (Atom)